领先的在线体育、真人、电竞娱乐平台
一、单选题:共12题
1.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英格兰队在国外赛场上大放异彩,引发热议,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分封制与宗法制。据材料中“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可得出在分封制下,其实施以宗法制为核心,也反映了宗法制和分封制是相互依存的,即政权借助族权,故A项正确英格兰队在国外赛场上大放异彩,引发热议;依据材料中“先秦盛行”可以直接排除B、C两项;社会分工明确与题意无关,故D项排除。
2.有学者认为,在20世纪上半期整体世界已经形成,但全球化属于自发阶段。二战后,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全球化进入自觉阶段。这一观点的依据是
A.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B.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
C.大国之间关系由战时对抗走向战后合作D.经济合作的体系化建设出现了突破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全球化的相关史实。“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在材料中无体现,材料中主要阐释的全球化,故A项排除;“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密切”与材料中时间信息不合,故B项排除;二战后形成了美苏两极格局,由战时的盟友到对手,故C项排除;据所学可知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等一系列国际组织出现,它适应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反映了世界经济体系化和制度化的发展方向,故D项正确。
3.从1979年到1992年,我国国家统配物资品种由256种减少到19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由65种减少到15种;在工业生产中,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95%以上下降至10%以内。这意味着
A.市场经济体制已经确立B.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
C.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动摇D.私营工商业迅速发展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20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题干中时间信息不合,故A项排除;从材料“国家统配物资品种”“国家计划收购和调拨的商品”“国家计委下达的指令性计划产品产值”可知,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一些企业的自主权不断扩大,故B项正确;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经济体制改革不会动摇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及私营工商业的发展情况,故D项排除。
4.元朝马致远的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取材自昭君出塞,其笔下的汉室奸佞当权、外族凭陵,官员都是一批“干请了皇家俸”却不能“安社稷、定戈矛”的废物;汉元帝本来宠爱昭君,却因异族索要而只能恨恨地唱:“我呵,空掌着文武三千队,中原四百州,只待要割鸿沟。”材料反映出
A.元朝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 B.士人仕途无望借古讽今
C.理学空谈误国的惨痛教训 D.汉族文人家国衰败之痛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文学作品所反映的史实。材料中反映的是元朝马致远杂剧所反映的汉朝内容,而不是元朝历史,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士人仕途的阐释,故B项排除;材料无法反映理学空谈误国的影响,故C项排除;依据题干中汉元帝宠爱昭君因异族需要不得不放弃的阐释,体现了汉族文人因国家衰败而感觉痛苦,故D项正确。
5.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是:“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这主要表明智者学派
A.没有法制观念 B.反对法律对人的约束
C.忽视道德建设 D.处事灵活且实事求是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希腊人文主义。据材料中“应尊重法律”可得出“没有法制观念”的表述有误,故A项排除;材料强调的是尊重法律,就应该支持法律对人的约束,故B项排除;根据“众目睽睽下,应尊重法律;无人在场时,随本性驱动行事”反映了希腊智者学派代表安提丰对待法律的方式存在道德伦理缺乏的情况,再据所学可知智者学派关注人,但缺乏道德伦理,故C项正确;“随本性驱动行事”的标准带来的结果不一定是“实事求是”,故D项排除。
6.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实质上反映了
A.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进程
B.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
D.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之间分歧严重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欧共体的相关史实。材料中主要阐释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但没有阐释民族国家利益阻碍欧洲一体化的进程,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摆脱美国控制的阐释,故B项排除;“德意与法国争夺欧共体领导权斗争激烈”是对材料现象的阐释,不符合实质,故C项排除;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体现了超越国家倾向,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体现了对国家利益的维护,故D项正确。
7.1966年,当时被经济学界冷落的经济学家哈耶克(后为诺贝尔奖得主)在东京作演讲。谈到其自生自发秩序理论时,英格兰队在国外赛场上大放异彩,引发热议他激动地说道:“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这说明他
A.赞赏日本经济奇迹 B.错误解读老子思想
C.极力主张自由竞争 D.要求政府降低税率
【答案】C
【解析】赞赏日本经济奇迹与材料无关,故A项排除;据材料中“难道这一切不正是《老子》第57章的一句:‘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吗”可得出他认同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极力主张自由竞争,故B项排除,C项正确;材料中不能体现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故D项排除。
8.有学者认为,“与其说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不如说它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主主义革命”,即“新民主主义革命”。下列选项最能佐证该学者观点的是
A.颁布《土地法令》 B.处死末代沙皇
C.颁布《和平法令》 D.推翻临时政府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俄国十月革命,据所学可知新民主主义民主革命在俄国而言其任务主要在于反封建,《土地法令》没收地主的土地,目的是消灭俄国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地主阶级,故A项正确;“处死末代沙皇”是二月革命的成果,故B项排除;“颁布《和平法令》”“推翻临时政府”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与题意无关,故C、D项排除。
9.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而著名的西班牙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虽然逃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监狱,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这说明
A.宗教改革发展了人文主义 B.教会对人文主义爱恨交加
C.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特点 D.新教反对宗教信仰的自由
【答案】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虽然发展了人文主义,但与题意无关,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教会在人文主义方面的影响,故B项排除;据材料中“哥白尼的日心说曾遭到路德的恶毒咒骂”“人文主义者塞尔维特,在正要发现血液循环的时候,却最终惨死在加尔文教的火刑架上”可得出宗教改革具有反理性的特点,故C项正确;新教倡导的是简化教义,而不是反对宗教信仰,故D项排除。
10.根据“光荣革命”后建立的政治制度,英国由少数贵族掌管政权。……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但是当工业革命发生后,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这是指光荣革命
A.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 B.对英国历史进程影响很小
C.正式确立了英国君主立宪制 D.未改变英国国家权力结构
【答案】A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光荣革命。据材料中“这种制度能够保证工业革命顺利发生……它又成为陈旧的制度,必然被工业化社会所淘汰”可得出光荣革命不适应工业化,只是确立了民主的基本原则,故A项正确;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国王的权力,保障议会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故B、C、D项排除。
11.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下图所示:
这反映出此时江南的农业
A.经营更趋市场化 B.减少犁耕依赖
C.生产日趋专业化 D.注重精耕细作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技术进步。图示中无法体现经营更趋于市场化,故A项排除;明末农村依然是铁犁牛耕,并未减少对犁耕的依赖,故B项排除;“生产日趋专业化”在图片信息中无从体现,故C项排除;据图片中“家庭投资结构”较大的投资是投资到工具、肥料等方面,而把大量的投资放在“工具、肥料等方面”反映的正是精耕细作方式,故D项正确。
12.某年11月,中共中央根据科学院的建议,推荐了若干种代用食品,例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玉米秆曲粉、叶蛋白、人造肉精、小球藻等,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据此可以推知
A.科技进步推动农业生产发展 B.粮食产量增加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C.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严重困难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探索与实践。材料中没有阐释科技推动农业的发展,题干中现象原因在于经济的困难,故A项排除;材料中现象正是由于困难造成寻找代替食品,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技术创新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由“若干种代用食品”,即体现出当时经济发展极其困难、食品匮乏。再根据“要求各地立即大规模动员群众采集和制造食物代用品”,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判断出此时期即新中国1959年至1961年“三年困难”时期,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但是人口的迅猛增长毕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特别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达到3.0148亿时,这种压力愈来愈明显了。……著名学者洪亮吉在1793年提出了他的人口论,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一)耕地的增长不及人口增长的速度;(二)他主张以“天地调剂之法”与“君相调剂之法”来解决过剩人口,即水旱瘟疫等灾害的自然淘汰,政府人为调整与救济,如移民、开荒等;(三)他认为听任人口激增会引起社会动乱。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17世纪晚期英国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英国的牧师、经济学家马尔萨斯1798年发表了《人口论》,他描绘了英伦岛国人口膨胀的可怕前景。……他认为,生活资料按算术级数增加,而人口是按几何级数增长的,因此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这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只有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才能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
——互动百科《马尔萨斯人口论》
⑴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影响明清时期人口急剧增长的原因。
⑵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相似点与不同点。
⑶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分别是如何安全绕过“马尔萨斯陷阱”的?
【答案】
(1)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自然经济或小农经济的发展);国家统一,政局稳定;赋税政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和“摊丁入地”政策);高产物种(如玉米、番薯等)的引进;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影响等。
(2)相似:背景相似,都面临人口增长给社会带来的压力;内容相似,都指出了人口增长与生活资料增长的矛盾;都指出了人口激增的危害;都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不同:马比洪的理论更系统完备;洪的理论在当时并未引起太多关注,马的理论在英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比较深远的影响。
(3)17世纪后的200年间,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推进工业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1978年底以来,中国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解放思想观念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古代中国的经济发展、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工业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等。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与归纳的能力,据材料中“康熙五十一年(1721年)‘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政策与雍正元年(1723年)‘摊丁入地’政策的相继颁布、执行,刺激了人口的增长”及所学知识可以从国家统一、社会经济发展、高产物种(如玉米、番薯等)的引进、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解题时紧扣“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相似点与不同点”等关键信息,结合题干中所给材料信息,相同点可以从背景、内容上比较分析,而不同点从理论体系完备程度和影响来分析归纳即可。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联系“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和1978年底以来的中国”相关史实分析归纳,材料中“马尔萨斯陷阱”指的是生活资料的增加赶不上人口的增长是自然的、永恒的规律,据所学可知17世纪后200年间的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推进工业革命以及开展对外贸易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而中国是通过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经济,推行计划生育政策,解放思想观念等措施,安全绕过了“马尔萨斯陷阱”。
14.【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苏格兰的第一所大学出现在1412年,在随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苏格兰的大学异军突起,又先后建立了三所大学。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心。在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化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这与依然稳坐“象牙塔”中的牛津和剑桥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从1740年开始,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
在苏格兰,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进程要比英格兰大学开始得早。格拉斯哥大学在梅尔维尔(AndrewMelville)担任校长期间(1574~1580)就开始对课程进行改革,第一年学习人文学科,第二年学习数学、宇宙学和天文学,第三年学习道德和政治学,第四年学习自然哲学和历史。
1708年爱丁堡大学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抛弃了四年中由同样的教师教授所有科目的做法,到1753年这种做法几乎被所有的大学所采纳。172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拉丁语讲座。这些改革使苏格兰大学在18世纪独树一帜,连牛津大学都自愧不如。
——《外国高等教育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格兰大学崛起的原因。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苏格兰大学在教学方面的创新及其影响。
【答案】
(1)英国民主制度的确立;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较少受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影响;工业革命的推动。
(2)在教学内容方面:打破神学和宗教束缚,大学课程逐渐世俗化,确立了自然科学在大学教育中的地位,重视人文主义教育,学以致用,实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
在教学对象方面:打破教士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大学教育逐渐面向工人和商人子弟。在教育方式方面:用民族语言英语取代了拉丁语,促进教育普及和文化发展,推动英国国际市场的开拓。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苏格兰大学的改革。
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能力,据材料中“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的启蒙运动更是激发了人们将科学应用到渔业、农业、交通和工业上去的兴趣”“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等信息,再结合当时的英国政治、经济、文化上的方面相关史实分析归纳即可。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与归纳的能力,解答本题一方面是需要结合史料信息,另一方面需要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归纳,如“他们在办学思想和管理结构上偏向欧洲,较少传统束缚和宗教影响”“18世纪50年代自然科学已经在阿伯丁大学确定了地位,而格拉斯哥大学和爱丁堡大学成为主要的医学中心。在医学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化学、地质学和其他科学的研究”“苏格兰的大学顺应时势,改革课程设置,增添更现代更实用的课程,并与制造业建立了联系”“从1740年开始,格拉斯哥大学的本科生中约有40%来自工人或商人家庭(有些来自英格兰),它的许多毕业生都在工商界获得了成功”“在苏格兰,大学教学内容现代化的进程要比英格兰大学开始得早”“1708年爱丁堡大学对教学进行了改革,抛弃了四年中由同样的教师教授所有科目的做法”“1729年,格拉斯哥大学的哲学教授首次用英语取代了拉丁语讲座”等信息,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育方式等方面分析归纳即可。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